检索结果:
返回 25 结果。
排序:
期刊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49 2021 第4期
-
点击量:1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49 2018 第17卷 第2期 P70-74
- 关键词: 语体互文 顺应论 变异性 商讨性 顺应性
- 摘要: 互文性作为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着眼于语篇内异质要素的相互关系。\'语体互文\'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特例,反映了语篇建构过程中各种语体既高度融合又互相制约的状态。借鉴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可从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对\'语体互文\'的运行机制、本质特点和修辞策略进行阐释,以此为从语体层面切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785 2018 第17卷 第2期 P70-74
- 关键词: 语体互文 顺应论 变异性 商讨性 顺应性
- 摘要: 互文性作为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着眼于语篇内异质要素的相互关系。“语体互文”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特例,反映了语篇建构过程中各种语体既高度融合又互相制约的状态。借鉴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可从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对“语体互文”的运行机制、本质特点和修辞策略进行阐释,以此为从语体层面切入进行语
期刊
- 作者: 董育宁,赵若彤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49 2017 第16卷 第1期 P76-78
- 关键词: 王蒙小说 比喻 功能 结构
- 摘要: 王蒙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其小说语言风格鲜明、自成一家。王蒙小说的比喻各种结构形式都有所使用,可谓众体皆备;就喻体的选择而言,具有远距离设喻和近距离设喻两种完全不同的取向;从功能上看,更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期刊
- 作者: 董育宁,赵若彤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785 2017 第16卷 第1期 P76-78
- 关键词: 王蒙小说 比喻 功能 结构
- 摘要: 王蒙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其小说语言风格鲜明、自成一家。王蒙小说的比喻各种结构形式都有所使用,可谓众体皆备;就喻体的选择而言,具有远距离设喻和近距离设喻两种完全不同的取向;从功能上看,更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80 2016 第18期 P33-34
- 关键词: “X Y”类新闻篇名 句法结构 语义类型 语用功能
- 摘要: 文章以'X:Y'类新闻篇名为研究对象,全面描写分析了这类篇名句法和语义上的表达特点,并联系新闻语篇的生成语境详细解析了此类篇名的特殊语用功能.
-
点击量:2
- 作者: 董育宁,黄小平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红河学院中文系 )
- 出处: 407 2015 第2期 P85-93
- 关键词: 新闻语篇 正文本 副文本 副文性 阐释学 书写与解读 《人民日报》
- 摘要: 新闻语篇是由正文本与副文本组成的一个系统。其动态的构成使新闻语篇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闻副文本对正文本不同角度的阐释,既是对正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也是阐释学的'阐释之循环'的一个环节。新闻副文本既有附属性,又有独立性。不同的副文本与正文本价值层级不同,结合的亲疏不同,呈现的功能也不同。对副
-
被引量:1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80 2015 第33期 P37-38
- 关键词: 互文 语篇 语体 新闻评论
- 摘要: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近30年来也成为语篇分析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本文立足语言本位,对一种互文类型即语体互文的概念进行界定,着重分析其外部形态、本质特征,并以此理论模式为支撑对新闻评论类语篇内的语体互文形态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在新闻评论语篇内部,存在丰富的语体互文形态,它受
-
点击量:2
- 作者: 董育宁,黄小平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
- 出处: 2879 2015 第2期 P85-93
- 关键词: 新闻 文本 阐释学 正文 语篇 书写
- 摘要: 新闻语篇是由正文本与副文本组成的一个系统。其动态的构成使新闻语篇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闻副文本对正文本不同角度的阐释,既是对正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也是阐释学的“阐释之循环”的一个环节。新闻副文本既有附属性,又有独立性。不同的副文本与正文本价值层级不同,结合的亲疏不同,呈现的功能也不同。对副
- 作者: 董育宁 (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
- 出处: 249 2014 第13卷 第1期 P81-84
- 关键词: 新闻评论 劝说 修辞
- 摘要: 以新闻评论语篇为语料,对此类语篇所使用的劝说策略进行研究。从说服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语篇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说服活动,通过一系列劝说策略的使用,如主方形象的塑造、语篇信息的建构来达到劝说读者,促使其观念改变的目的。
-
点击量:1